臂架管内壁淬火设备_臂架管内壁淬火设备哪家好

2021-08-15 09:19:15

铁路尖轨采用中频淬火电源进行热处理的具体工艺尖轨必须有足够的弹性与刚度,来满足其工作需要。其技术要求为:尖轨淬火后,其显微组织为索氏体十量的铁素体,淬硬层深度>10mm,断面硬度为34-38HR

铁路尖轨采用中频淬火电源进行热处理的具体工艺

尖轨必须有足够的弹性与刚度,来满足其工作需要。其技术要求为:尖轨淬火后,其显微组织为索氏体十量的铁素体,淬硬层深度>10mm,断面硬度为34-38HRC, 表面硬度>320HBW臂架管内壁淬火设备。为满足上述要求淬火成套设备,很多厂家采用中频淬火电源进行热处理,效果良好。

通常尖轨热处理采用感应加热淬火表面强化处理,采用降低工件移动速度喷雾淬火和先加热冷却小端,然后再移向末端的工艺措施来改进淬火质量,并采用尖轨淬火机床完成其淬火过程。为此链轮淬火设备设置淬火引轨夹具,采用液压缸升降支架对工件进行预弯变形措施,生产中发现尖轨淬火后畸变量大,弯曲变形高度达150-200mm,使工件校直量加大泵管内壁淬火设备,甚至造成部分尖轨失效,同时畸变量大导致尖轨寿命减小。

分析认为,尖轨感应加热喷雾淬火生产中,工艺程序和参数调节主要靠手动调节,带来的操作误差、迟误等人为因素,使尖轨淬火后畸变量增大。为此链轮淬火设备,我们把各参数的手动调节改为动态调节,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迟误等不良影响,使尖轨的淬火畸变大大减少,弯曲变形高度为35-45mm,是原来变形量(150-200mm)的1/5一1/4,满足了技术条件和生产要求,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尖轨经中频淬火电源感应淬火后,其显微组织为索氏体十量的铁素体,淬硬层深度>10mm,断面硬度34-38HRC,表面硬度>320HBW,力学性能指标达到产品技术条件。更好的是此工艺适合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可以大大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

双频齿轮感应淬火生产线技术原理分析

下面两点介绍一条内齿轮及齿轮的双频感应淬火生产线原理。

1、内齿轮感应淬火原理

此线内齿轮每次卸下一件,由相对而立的两个气缸操纵。当工件处于1号装料位置,一个接近开关动作,使气动往复杆推工件到淬火工位。此工位有一个可变速度的伺服驱动及垂直扫描的托架。齿轮到达淬火工位,另一个接近开关动作,于是,立式扫描器将内齿轮从往复杆上托起,并把工件放到感应器下面的定向位置。有两个接近开美用作的定位指示,如果定错位置,工件即回到往复杆,以便再次装料。错位1s后中频炉即停止运转,与此同时,一个诊断犀示屏幕指示出工件不在淬火工位。如果内齿轮定位正确,为工件定向工位所接受,扫描机构将把它送入感应器。一但感应器位于内齿轮中,中频电源开始进行加热,工件旋转.同时扫描机构使工件下降,使感应器扫描并预热内齿轮的全长。中频预热完成后,扫描上升,回到原来位置,电源转换开关转接刭高频电源,工件再次旋转下降,将预热过的齿轮用高频进行扫描并淬火。淬火后的内齿轮降下到往复杆后,往复杆推工件到圆火工位,其定位信号动作与淬火工位相同。回火是一次加热方式,回火时工件是旋转着的。回火功率较小,是在齿轮高频淬火的闻段时间进行的。回火工序完成后,齿轮降到往复杆上,推向冷却工位,由喷淋头冷却到装卸温度,然后工件被推向分检工位(合格或剔出)。剔出是由许多检测装置所确定的。如果内齿轮被确定剔出,则装在侧面的一个气动卸料杆将水平地将该齿轮推动,并滑到剔出卸料箱;如果齿轮合格则推到出料箱。

抽油杆淬火调质线电源控制电路的主要特点

抽油杆淬火调质线电源选用供方Z新研制的第六代可控硅水冷抽油杆淬火调质线电源。

1技术指标

●启动成功率可达

●整流功率因数大于等于0.92

●具有与需方上位机连接的温度接口    

●具有内外转换及自动手动转换功能

●全数字,无继电控制回路,使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具有过流、过压、缺相、水压、水温等齐全保护,确保发生任何故障均不损坏设备元器件

●三相进线不分相序,可任意连接

●操作简便,决不会发生误操做

●水温监控功能能有效地防止水温过高造成设备损坏

淬火时冷却不当而造成的淬裂淬火时由于冷却不当

淬火时冷却不当而造成的淬裂淬火时由于冷却不当,也会使零件发生淬裂事故。例如45号钢在淬火时有形成淬火裂纹的倾向。尤其当碳含量处于上限以及零件直径在7~8MM时易发生开裂。故淬火时选择合适的冷却介质极 其重要。另外,一些零件的结构较复杂,截面尺寸变化又较大,如果冷却剂选择不当,壁薄部位容易造成应力集中而导致淬裂。

6、机械加工缺陷导致的淬裂由于机械加工不良,在零件表面留下了深而粗的刀痕,在淬火冷却时,造成该处应力集中而导致裂纹。

7、零件外形对淬火裂纹的影响零件几何形状不合理或截面过渡区厚薄相差较大,在淬火时均易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纹,另外,若零件的锻造流线分布不良,亦可能在淬火时造成淬裂缺陷。

8、不及时回火导致的开裂淬火后如不能及时回火,以致组织应力未能及时消除,将可能因淬火残余应力过大而导致裂纹的产生。特别是对于尺寸较大的工件,淬火后虽然表面已冷到室温,但心部尚未冷透,心部奥氏体组织仍在向马氏体转变,应力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淬火过程还在零件内部继续进行,以致在室温放置一段时间后,零件才发生开裂。

车载光电系统空心轴零件关键部位的感应加热淬火

电磁感应加热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对工件加热的一项技术,在20世纪中后期得到飞跃发展。由于感应加热的电热转换、加热范围易于控制、工作环境洁净,在企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特殊钢熔炼、铸造金属液保温,战车发动机、火炮身管、甲板热处理,甚至枪的中,成功地取代了传统的电阻、燃油、燃气等加热设备。作为一项理论基础深厚的技术,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比较成熟,而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在通常的光电信息平台中,光电转台几乎承载了红外热成像等全部光电窗口系统,转台回转面的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决定了光电系统的观测工作精度,影响了平台的火控打击精度。为减轻装备质量,减小光电窗口的目标特征,同时为保证光路从空心轴内通过,必 须采用薄壁空心轴结构。空心轴零件关键部位的淬火,可以为提升车载光电系统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提供有效措施保证。

试验得出的淬火质量的几个关键原因

采用同一中频感应淬火参数,对于热处理项目进行检测,我们发现:

(1)正火工件的感应淬火组织,马氏体较粗大。

(2)正火处理的工件感应淬火后硬化层相对于调质硬化层要浅一些。

(3)表面硬度也比调质的低1~3HRC(但是一旦增加感应淬火时间,正火工件和调质工件的表面硬度和硬化层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组织相比较更粗)。

(4)正火工件的变形规律性不强。调质工件变形很小,甚至没有变化(因此对于以后大批量采用正火作为预备热处理的工件,需要热后加工(主要是长度尺寸),保证尺寸合格,并且不同钢材炉号的材料也要做变形试验,保证加工余量。调质工件的加工成本比正火工件的冷加工成本高很多。因为调质工件首先要正火,就是说多了一道淬火+高温回火工艺;调质工件粘度高,刀具消耗多,冷加工成本也高(正火增加热后尺寸修正的成本相对于调质还是低很多)。

(5)调质状态的工件硬化层分布较正火状态的明显,正火状态的过渡区较大。用酒精腐蚀观察正火状态的模糊。仔细观察正火和调质工件的过渡区,在调质工件的过渡区,可以发现马氏体组织,而在正火工件的过渡区没有发现,间接地证明了对于感应加热,由于加热时间短,基体组织越均匀,产生完全奥氏体的可能性越大,冷却时产生完全马氏体的几率也大。

感应加热是一种快速加热方式,奥氏体化程度和均匀化程度不仅与原始组织有关,而且与加热速度有关。原始组织越均匀,加热速度缓慢,完成奥氏体化并均匀化所需的时间就短,反之则相反。

联系方式
ico04
联系人

李经理

ico01
电话

13044712812

ico06
手机

13044712812

ico05
QQ

1612517284

ico03
邮箱

13014650631@163.com

ico02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玉兰街16号